喪家送禮禁忌?喪家10大禁忌與喪假有幾天?
在親友離世的時刻,多數人會以贈禮或致意方式表達追思。然而,若不熟悉喪禮禮俗,可能一不小心冒犯喪家。以下整理「喪家送禮禁忌」「喪家10大禁忌」與「各身分喪假天數」,用清楚、好理解的方式一次說明。
一、喪家送禮禁忌與實務建議
1)白包用白色、金額取「單數」
包白包務必使用白色信封;金額建議以單數(如 1, 3, 5、結尾為 1、3、5、7、9)為宜,寓意「一次圓滿」。雙數金額通常用於喜慶場合,喪事避免。
2)掌握正確送達時機
欲致贈喪禮花籃、致意花束等,先請花店依訃聞確認場地與進場時間。多半會在告別式前一天或當天送達會場;初期靈位多設於小靈堂/牌位區,空間有限,不宜過早堆放花籃。於會場布置完成後送達,才能擺放在恰當、醒目的位置,更能表達心意。
3)常見且得體的致意品項
喪禮花籃、蓮花塔、金磚塔、紙紮(依往生者生前喜好、習俗選擇)皆為常見且妥適的致意物。每項皆有其象徵意涵,建議與專業花店或禮儀師溝通,由他們協助版型、卡片文字與配送時間安排。
小提醒:若對禮數拿不準,直接詢問承辦之禮儀社或花店最有效,能避免場地受限或流程衝突。
二、為什麼要注意喪家送禮禁忌?
尊重往生者與喪家,是禮俗的核心。除此之外,治喪期間喪家也有一些行為準則,既是傳統觀念,也是為了情緒調適與社交分寸。以下歸納常見10大禁忌,供參考:
-
避免進出寺廟
傳統認為治喪期間氣場較低,不宜進出神聖廟宇。現今多改採「治喪期滿即可恢復參拜」的較寬鬆做法。 -
避免參加婚禮
老一輩視「喜喪相沖」。若新人不介意、且喪家本人心理狀態允許,現代也有量情處理的例子。 -
避免主動到友人家拜訪
多在喪禮結束、心情調適後,再安排登門探望。 -
暫緩修飾外觀(剪髮、剪指甲、刮鬍)
有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」的觀念;亦能讓自己專注治喪事務,待告一段落再整理儀容。 -
盡量吃素、不殺生
以不造新業、為往生者回向之意。也可多行善、持誦經文迴向。 -
喪宅遮神
在家治喪者,常以紅紙暫遮神像與祖先牌位,出殯後再恢復。 -
居家燈火宜明亮
民俗認為「頭七」往生者會返家探望,門口掛燈籠或維持室內明亮,有指引之意。 -
治喪期間不宜包紅包
若遭逢親友婚娶、滿月等,可委託他人代為致意;對方若不介意,則量情處理。 -
未過對年不張燈結綵
若尚未「對年」即遇年節,家中不貼春聯、不大肆慶祝,以示追思。 -
避免高調慶祝
遇家人生日或節慶,以低調、簡約為原則,兼顧情緒與分寸。
三、喪禮花籃通常送到哪裡、什麼時候送?
一般會在告別式前一天或當天送到告別式會場。治喪初期靈堂多位於較小空間,花籃過早送達不易擺放。待禮儀社完成會場布置後,再由花店依流程安排進場,能確保位置美觀、卡片清楚,整體更體面。
四、喪假通常可以請幾天?(勞工、公務員、教師)
下列為臺灣現行常見規定摘要;實際仍以各單位工作規則、主管機關或最新法規公告為準。
1)一般受《勞基法》保障之勞工(工資照給)
- 8 日:父母、養父母、繼父母、配偶。bola.gov.taipei
- 6 日:祖父母、子女、配偶之父母(含養、繼)。bola.gov.taipei
- 3 日:曾祖父母、兄弟姊妹、配偶之祖父母。bola.gov.taipei
常見重點
- 喪假為法定給假且工資照給,且不得因請喪假扣發全勤獎金。laws.mol.gov.tw+2laws.mol.gov.tw+2
- 多數機關認定喪假不含例假日,可視禮俗分次請假,建議事前依工作規則與雇主溝通。bola.gov.taipei
2)公務人員(含多數機關適用者)
- 15 日:父母、配偶。law.exam.gov.tw+1
- 10 日:繼父母、配偶之父母、子女。law.exam.gov.tw+1
- 5 日:曾祖父母、祖父母、配偶之祖父母、配偶之繼父母、兄弟姊妹。law.exam.gov.tw+1
備註:公務人員喪假得分次申請,通常須於死亡之日起百日內請畢;對「繼父母/配偶之繼父母」有扶養或同住等限制條件。law.exam.gov.tw+1
3)教師(教師請假規則)
教師喪假天數原則上比照公務人員:15 日/10 日/5 日分級,並明定可分次申請與百日內請畢等要件。教育部主管法規共用系統
五、常見問答
Q:雇主把喪假視同事假、還扣全勤,合法嗎?
A:不合法。依《勞工請假規則》第9條,不得因喪假、婚假、公傷病假、公假扣發全勤獎金;喪假屬法定假別,工資照給。laws.mol.gov.tw+1
Q:喪假可分次請嗎?多久要請完?
A:多數單位允許分次請,並依規範或實務在百日內請畢;建議依公司工作規則辦理,並與人資事前確認。bola.gov.taipei
結語
送禮重心意,也重分寸。把握「用白包、金額取單數、掌握送達時機、選擇合宜品項」四原則;喪家在治喪期間則以低調、尊重、調適為先。若仍有疑問,交由專業禮儀師與花店協助最安心;涉及請假權益時,務必參照工作規則與主管機關最新公告,保障自身權益